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
产品价值
在生产制造型企业里,管理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之间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才是合理的配置?
管理人员所占百分比越高的企业,其体现出的通病是一样的:生产效率低下,挣扎在成本与利润的平衡线附近,办公效率也是低下的。反对量化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,总是强调差异,却往往忽视了差异背后的共性。
操作说明
1、层级过多。夸张一点的比方,一个五个人的部门,需要一个总监,一个经理,一个主管,两个专员。这其中的工作时间,都浪费在了内部沟通上。在企业里提倡积极沟通,但是很少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反对无效沟通,在未来中国,老龄化时代到来的时候,反对无效的、重复的沟通环节,必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一个共同命题。实际上沟通要简约简洁、环节越少越好,尽量避免推诿和扯淡。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,需要考虑的因素。
2、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支持跨多职能管理。以前公司有一个部门,一个经理,带两个主管,主管下面是两个职员,粗看这是有问题的,但是对企业实际情况而言,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因为两个职员分属两个不同的职能领域,但是两个主管都不具备另一个领域的知识,所以要配两个主管。这样的问题,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,实在是太普遍了。未来的生产型企业,将大量的需求具备跨领域管理能力的管理者,因为市场上,这样的管理者凤毛麟角,都是抢手货。而在中层,都几乎没有了。所以企业要想有效瘦身,中层管理者的跨职能培养才是重点,这是留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新命题。
3、业务流程不清晰。通常一个生产总监,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多少工序,多少工时,材料要损耗多少,很多总监是回答不上来的。我们的管理者太关注战略的同时,往往忘记了自己脚下的石头。
因此,伽罗瓦的行业化MBA项目,专门针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特点,设计课程,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